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攝影/林宗儀
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島有什麼特別?因為穿上了一條北回歸線的「腰帶」,吹上了每年固定來訪的東北季風,受了溫暖的黑潮親炙,因而造就了多樣化的垂直生態系,在最短的空間距離有最劇烈的地形、氣候變化。以面積而言,台灣僅占全球的萬分之三,然而,物種多樣性卻為全世界的3.4%,對於以自然為本的綠領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棒的紅利。
綠領(Green Collar) 泛指從事綠色工作的專業人員,舉凡擁有環境永續和綠色經濟相應技能者,皆可稱為「綠領人才」。
從二十年前推動的社區林業接軌里山倡議到地方創生,為了保全森山里海,透過藍帶、綠帶的營造與友善農業,縫補破碎化的生物棲地的國土綠網,保育種子落地之後,全島陸續萌芽遍地開花。
綠色保育經濟 翻轉偏鄉
驅車進入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滿州鄉鼻頭草原,一下車,就「看」到比我們還早抵達的訪客:沙灘上的足印洩漏了食蟹獴、野兔及山豬的行蹤,南仁山生態保護區解說員詹玫子逗趣地說道:「這些生物早已適應人類出沒的時間,牠們通常會在每天第一梯次的生態解說遊程(上午八點)之前就先神隱,巧妙地與人類共享這一片海角淨土。」
此行與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老師的社區林業團隊一起造訪恆春半島,自從二○○六年接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進行社區蹲點及生態旅遊輔導,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像點燈一樣,陸續點亮了社頂、里德、港口、九棚等共三個鄉鎮十一個社區,環境保育與居民生計不再對抗拉扯,而是雙贏共榮。
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域裡的九棚社區即為一例,這是一個居民僅一百人上下,牛口比人口多的弱勢鄉里,因為村莊封閉、人口老化,過去曾一度被認定是個沒有希望、沒有發展的地方。在墾管處及里山生態公司林志遠的輔導下,藉著推廣環境教育、生態旅遊、資源調查、巡護監測迎來改變,居民眼中的窮山惡水貧土瘠地,突然成了可以變現的解說資源:雞角刺、狗尾草、腺果藤、海埔姜個個都是寶。
在地解說員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是家鄉一草一木的導覽,因此解說過程中還能分享自己過去的生活記憶,除了內容生動,也更具說服力。九棚村民一個個從缺乏人生目標的徬徨閒人,變身為自信解說的「家鄉帶路人」,團費收入尚能提撥12%作為社區老人照顧基金,完全改變了一個原本死氣沉沉的貧窮偏鄉。
生態專業夯 學用有落差
每年春天紫斑蝶的越冬遷徙是台灣的生態奇觀。一次意外經歷幾萬隻紫斑蝶從身邊飛過的震撼,觸發解說員詹玫子想要對其做遷徙調查的念頭。「全世界只有兩群蝴蝶有遷徙的習性,一是北美帝王蝶,另外就是台灣的紫斑蝶了。」她興奮地說道。
「三、四月是紫斑蝶產卵的季節,再約莫一個月之後牠們就會北移,途經社頂公園、滿州,穿越墾丁國家公園,再繼續往北遷徙,經過九棚時,停下來補充食物(高士佛澤蘭等)。」除了觀察記錄,夥伴們也會瞻前顧後地為紫斑蝶做一些準備,例如注意牠們的食源數量、棲地有無遭受破壞。「因為在牛口超多的九棚,到處遊走放牧的牛群喜歡滾草,如果被牛滾過,植物大多會被淹進水裡,這時候就要將之扶出水面,紫斑蝶飛來的時候才有得吃。」悉心照看,儼然蝴蝶的生態保姆。
解說員的工作需要結合科學知識與實地行動能力,除了紮實的課程培訓取得認證,平日還定時做鳥類及植物監測,六年前解說團隊也主動向墾管處要求,做二級保育類津田氏大頭竹節蟲的生態調查,「尋找津田氏大頭竹節蟲必須在半夜進行,棲地主要位於海岸的林投叢裡,除了路面崎嶇,可能撞見水牛群,夏夜蚊蟲多,雨季蛇類及其他野生動物出沒,加上夜間能見度低,其實有相當的風險。」
「在遠得要命的偏鄉,為什麼無論如何都想做這樣的生態調查?」我好奇地詢問詹玫子。
詹玫子表示九棚位於墾丁國家公園最北端,物種的多樣性一直未被重視,例如紫斑蝶的遷徙資料多集中在中南部其他地區,但屏東滿州的部分卻付之闕如,她希望透過實地踏查,再藉由專家背書,將這一個區塊的珍貴生態資料給留下來。「畢竟這裡真的是台灣人心中最遙遠的角落、備受忽略太久了。」
想了解物種,必須熟悉其生活習性,調查是基本功,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投入的工作,而生態專家與第一線調查員是缺一不可的組合。生態專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預見這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工作,其所經營的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以生態檢核、生態調查評估、分析ESG為業務,從二○○四年草創至今規模已擴張接近百人:「生態真的可以當飯吃,只不過現在人力還補不上,因為學用落差太大。」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指出,過去台灣的生態學位多為生物分子學或生物醫學,著重實驗室的研究,野外調查工作比例偏低,當就業市場能找到出路時,卻發現找不足可用的學生。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則提到,台灣學術界開始以SCI論文發表篇數為升等資格要求後,專注一個領域投入野外的學者愈來愈少,如今跑生態現場的師資與學生都從缺。「因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永續發展的國際潮流,環境相關的工作需求量很大,現在是應該當一回事的時候了。」
以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為首的生態、勞工、原民、社造共十九個團體在去年五一勞動節時提出:「淨零」的目標不應只是達到碳中和,更應該包括「生物多樣性零淨損」的主張訴求,希望政府能針對「照護生態系」的綠領工作者有更具體的就業策略及保障。
成為那個「讓地球變得更好的人」
農業部生物多樣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曾以「飛機」來生動比喻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地球就像一架飛機,飛機上的零件是由許許多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零件(多樣生物)組裝而成,飛著飛著,小零件陸續佚失,但乘客一時半刻感受不到什麼差異,然而,你並不知道哪一天飛機會因為某個重要零件佚失,或因佚失的數目太多,而造成飛航上的危險。」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努力減碳之餘,我們是不是反而忘了碳排的治本之道?自然生態系統可以儲存大量的碳,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生物多樣性正是調節氣候變化的重要功臣。
面對淨零目標,除了低頭計算碳排、撰寫永續報告書之外,其實,親身進入生態現場,防止自然流失,才是根本解方。台灣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如果不懂得珍惜,我們會不會就像坐在黃金堆上的乞丐,明明有解套的方法,卻又坐困愁城?
第十五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COP15)通過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是二○三○年前中止自然損失,希望保護地球上30%的陸域水域生物多樣性(稱為30X30)。還有五年的時間,台灣準備好了嗎?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