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霧台大武部落|守護哈尤溪的深山聚落,在森林裡養雞、種小米走出自己的路

走過莫拉克風災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挾帶風雨襲台,巨大降雨量釀成嚴重災情,洪水肆虐造成道路中斷,更重創山林,許多部落地區遭到吞沒,原民被迫離開家鄉。災後重建是一條漫漫長路,但在不懈努力與各界協助之下終於逐漸站穩腳步。精選5篇文章,一起來看屏東霧台山中居民,如何重返母親懷抱的故事。

堅持留下來的人

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幾乎把三分之一的魯凱族人都遷往山下的永久屋部落,山上除了霧台、神山等部落未受影響外,深山裡還有個大武部落「堅持留下」;當年,那個「堅持留下」的聲音特別刺耳,沒有人知道未來如何,更沒有人能預料,十多年之後,大武部落不但在文化復振及林下經濟的引領下活了下來,近年火紅的哈尤溪旅遊,更徹底改變了大武部落的命運。

「我們不再稱自己是大武村民,莫拉克災後,我們改稱自己是大武部落的人。」當過霧台鄉大武村長的彭玉花,就是那個當年帶領村民堅持留下的人,她說,公部門的力量太有限,稱「部落」才有凝聚感,「回想災後那幾年,壓力真的很大,選擇遷村的人都在永久屋部落得到了房子,而選擇留下的人,卻不知未來如何。」但大武部落還是獨排眾議,選擇留在山裡,而有了今日大武。


位於深山之中的大武部落。

重拾山裡的記憶

從霧台鄉霧台部落往下切,沿著山路一路蜿蜒至北隘寮溪河谷,越過河,通過一座窄得僅容一輛車通行的古仁人橋,大武部落就在眼前,網路上很多人戲稱這座橋為「酒測橋」,得要小心翼翼駛過像酒測一般,才能抵達部落,但這座橋像是部落的命運,他們確實是像通過窄橋一般,通過風災等諸多極端的考驗,才看到今日的風景。

大武分為東川及小山兩部落,部落對外有三座橋梁,莫拉克颱風一口氣毀了三座,大武成了孤島,族人在山裡受困一週後,才搭直升機下山;彭玉花記得下山後,他們被安置在榮民之家,沒有根、沒有家園的日子,讓他們過得特別難受,「文化傳承沒有了,組織也攤掉了。」嚴重的失落感讓部落族人堅持一定要回家。


狹窄的古仁人橋是通往大武部落的其中一條路。

「當時不知道哪裡來的力量?我就是在山下當選村長的。」彭玉花記得自己當時在榮民之家承接了老人日間關懷站計畫,日日照顧5、60個老人,回家的聲音日日在耳邊響起,自救會更是每月開一次會,慢慢地凝聚部落的力量。

後來他們甚至對內募捐籌措回家的經費,以每戶一千元集結眾人的力量,很快地就募到了四十萬元,開始了回鄉的路。

「公部門的力量太慢太有限,回到山裡,很多事都要自己來。」彭玉花說,剛開始回鄉的時候,只有一、廿人,沒水拉水、沒路就清路,後來回到部落的人才逐漸多了起來,而大武也因為被重建委員會評為安全地區,順理成章地成為留在山上的最深山部落。

林下經濟注入活水

「留下來了,還要活下去才行。」彭玉花說,為了尋求更多的力量支持,部落特別去找屏東科技大學的陳美惠教授協助,老師的團隊當時已協助了好幾個部落,實在是分身乏術,但是彭玉花一再央求,她很清楚,「只有學者團隊的力量加入,族人才更確定,我們不是單打獨鬥。」

部落從學習寫計畫開始做起,復振小米文化、獵人文化,他們靠著文化又慢慢活了過來,此時外界的力量也慢慢地挹注,南投有位教授自掏腰包捐款搭建流籠,暫時解決部落對外的交通;屏科大的陳美惠老師開始密集出入大武,為大武尋找生機;由於對外橋梁中斷,便橋遇雨沖毀,這段時間出入部落,不是得搭流籠就是得搭挖土機,但是堅持留下的心不曾動搖過。


大武部落的雞隻採用非籠飼養殖。

由於大武經常受困,因此陳美惠教授建議部落從養雞開始,為部落儲備糧食、補充蛋白質;彭玉花記得一開始的養雞任務有22戶投入養雞,每戶從20隻起家,不過山裡的動物太多,飼養的雞隻常被蛇等各種動物吃掉,損失不輕,連她自己養的都曾經全軍覆沒過,但是當時她並不敢聲張,就怕影響了部落的信心。

如今「大武森雞」、「大武活力蛋」都有不錯的口碑,另外他們還在部落種菇類、種山當歸,同時復育多達22種的小米品種,靠著陳美惠老師的團隊協助,一步一腳印的林下經濟終於開花結果,大武部落的生機總算慢慢穩定了下來。


從儲備糧食到地方品牌的印象深耕,大武部落的雞隻成為林下經濟大成功的案例。

另外,他們也提升了備災的能力,不但能自己修路、修水管,發電機、物資也十分齊全,彭玉花笑說,有一陣子她像開雜貨店做生意一般,儲存的物資質琳瑯滿目,豐收的小米要吃兩年才吃得完,從那時候起,她就更確定再有颱風來,大武也不怕了。

回想這段重建的歲月,彭玉花記得自己曾因太忙忽略了腳傷,還感染了蜂窩性組織炎,住院住了將近一個月;後來還有一次也是因為過於忙碌造成腎積水,兩次住院都是從鬼門關爬了回來,她也因此更加體悟生命有限,「一切都得加緊腳步了。」

哈尤溪帶動觀光潮

源頭來自小鬼湖的哈尤溪,是大武部落近年爆紅的景點,附近因連接著被喻為「雲豹之湯」的溫泉,而出現七彩岩壁等特殊的景象;這裡距離部落尚有十六公里的路程,過去這一帶連接著魯凱族人的獵場,必須步行才能抵達,但莫拉克災後,因附近地貌的改變,每年枯水期間,變得比較容易抵達。

這幾年上山的遊客爆多,每年枯水期的一到四月,哈尤溪的套裝行程變得奇貨可居,部落裡目前有多達19家民宿及接待家庭,彭玉花自己經營的民宿也受惠,還有很多人會特別在枯水期回鄉做生意,她形容「哈尤溪,就像上帝的禮物一般」,完全翻轉了大武部落的命運。


哈尤溪附近的民宿「山上的家」

目前透過「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約制,每日接待遊客不得超過400人,當初領軍堅持留在部落的她,雖欣喜部落重生,但她仍衷心提醒部落人珍惜這一份上帝賜與的祝福,哈尤溪才能長久。

愛鄉是使命

從廿歲就留在大武部落的彭玉花,對於家鄉有特別的使命感,「我連嫁人都希望嫁給大武部落的人。」談起自己對家鄉的感情,彭玉花突然溫柔了起來,她說尤其是歷經了風災、走過生離死別,才更知道家的重要,還有文化的重要。

她坦承災後決定留下的當下,確實承受了極大的壓力,還好有陳美惠老師如天使般地及時協助,當時雖然知道留下來才是對的,但並不確定可以走出來,沒有想到那個位居最深山的大武部落,「真的走出來了。」

*本文來源:《與黑鳶同行的人─我在霧臺》,教育部USR計畫「里山根經濟-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的軸帶深耕與農林地碳匯人才培育」,統籌企劃:陳美惠,文字:翁禎霞。

文章連結: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