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霧台神山部落|深度走讀魯凱族文化之旅,部落廚藝學校端出純樸家鄉美味

走過莫拉克風災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挾帶風雨襲台,巨大降雨量釀成嚴重災情,洪水肆虐造成道路中斷,更重創山林,許多部落地區遭到吞沒,原民被迫離開家鄉。災後重建是一條漫漫長路,但在不懈努力與各界協助之下終於逐漸站穩腳步。精選5篇文章,一起來看屏東霧台山中居民,如何重返母親懷抱的故事。

仰望山林的家庭農園

「這是橄欖、這是山葵菜、皇宮菜……」,劉美英在自家的農園介紹各種可入菜的植物,面對環繞的群山,藍天、綠林的顏色特別鮮明,農園裡也開展著各種大自然最美的顏色,淺綠、鮮綠、嫩綠、深綠交錯,那是家庭農園最旺盛的生命力。


家庭農園裡的橄欖結實滿滿。

屬排灣族的劉美英是嫁作魯凱媳婦才與霧台鄉結緣,由於另一半賴得寶是霧台神山部落的人,她在結婚後便在此地落地生根,八八風災之前,她曾經在鄉公所、世界展望會等單位服務過,當時深感自己不足,她還曾重回學校進修社工專業,那是個年輕正盛的歲月,在劉美英的眼裡,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沒有想到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竟然帶給整個霧台鄉極大的變化,雖然神山及霧台部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在谷川大橋通車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即使是留在山上的部落也是沉寂的、等待的。


劉美英與賴得寶。

谷川大橋橫跨隘寮北溪,其前身是霧台鄉伊拉部落的伊拉橋,風災之前的橋長不過53.5公尺,未料一場莫拉克風災摧毀了橋樑、吞沒了牌樓,甚至撕開了河床;後來重建的谷川大橋,橋長變成654公尺,並有高達99公尺的全國最高橋墩,一直到2013年通車的那一刻,魯凱族人才開始對未來有了期盼。

劉美英就是那個看好大橋通車的人,在谷川大橋通車後,她開始利用假日回鄉試賣風味餐,另一半賴得寶是警察,雖然常跟著勤務四處調動,但只要假日,他必定返鄉,加上警察生涯常得自己打理三餐,也就練就了寶哥一身好廚藝,在這段試水溫的日子裡,其實劉美英和寶哥早就意識到:「一切還是家鄉好!」


橫跨隘寮北溪的谷川大橋。

追星的日子

大橋通車後,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積極到霧台推展觀光,並且協助訓練導覽解說等相關人才,劉美英沒有放過任何培訓的機會,尤其是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開的課,「不管開到哪裡,我就上到哪裡,像追星一樣。」說起和老師的緣份,劉美英笑得特別開懷。

她說自己是在陳美惠老師進人霧台鄉推動生態旅遊之前就認識老師,認識是一種緣份,看老師長期在部落蹲點更是佩服,「那是刮風下雨,事必躬親的身影。」她總是告訴自己:「在學校服務的美惠老師尚且如此努力,我們又怎麼可以不認真對待?」歷經長期的培訓,不論是導覽解說、巡護監測,劉美英功力漸增,不但深感自己明顯成長,也更知道要如何愛這一片土地。


劉美英帶領旅人認識部落。

大橋通車後,神山部落逐漸恢復往日的人潮,此時劉美英已成為一位出色的導覽解說員,每日帶著觀光客穿梭在部落的各個景點間,透過她的解說,霧台的山林及人文變得更吸引人,但觀光客百百款,帶的客人愈多,她就愈深感觀光客如果沒有控管,對部落而言其實是不小的負擔,「那是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觀光與保護,每日都在拉扯中。

「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概念也就由此而來,劉美英說,雖然陳美惠老師剛到神山推動的時候,受到不小的阻力,有些族人對控管有不同的解讀,但她始終相信透過有紀律且有限度的管理,部落與觀光才能走向共好。


位於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由石板砌成的霧台基督長老教會。

生機盎然的家庭農園

這段時間,劉美英不但經常帶著遊客導覽解說神山、霧台兩部落,她和另一半賴得寶還參加了部落廚藝學校,並且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展家庭農園,在大約四分地的農園裡,種了大約一百多種植物,以農園的作物作為廚藝學校的食材,真正落實「吃當季、食在地」。當遊客看到自己吃的皇宮菜、山葵菜就是來自眼前的小巧農園,而且是當下親手採摘的,相信對「當令」二字,一定有更深的體會。

此時活力十足的劉美英並沒有放棄學習的腳步,她又考上了高師大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每週有三天必須開車1.5小時到高師大燕巢校區上課,彷彿在遙遠的路途上,始終有個未來的夢想牽引著美英持續向前。

「這裡是寶地,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愛,也是因為使命。」提到自己為什麼一直留在霧台,為什麼要一直上課保持戰力?劉美英的答案很直接也很動人,她說這是一處保有純樸之心的美好土地,「值得我們去愛。」


在農園現採現摘,用這些食材做料理。

19歲就離鄉當警察的賴得寶,對家鄉的愛就更不用說了,他回憶自己曾到基隆、花蓮、台中、高雄等地當警察,但只要一放假,他一定回到部落,家鄉的牽引是非常自然的事,「這裡就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霧台鄉過去是入山管制區,必須事先申請才能入山,山上的人常自嘲是「一級保育類動物」,事實上他們也是用這樣的心情看待自己的家園,看著眼前逐漸成形的家庭農園,賴得寶說:「這就像自己的孩子,好好照顧就是。」


部落傳統美食。

如今部落廚藝學校暨家庭農園逐漸打出名號,他們對上門的遊客除了介紹植物外,更推出無菜單料理,每一次除了以農園所有待客,寶哥和美英還能為客人「說」一桌的好茶,介紹那一桌的美食其實是來自於純樸、熱情、自然、當令等條件組成的美好,再加上群山環繞的美景,那便是霧台最怡然自得的片刻。

「這是家鄉,如何不愛?」寶哥笑得如此開懷,坐擁面對群山的家庭農園,彷彿自己擁有了這一大片山林,如此藍,如此綠,如此動人的風景,如何不愛?


走一趟霧台小鎮,感受真情的款款相待。

*本文來源:《與黑鳶同行的人─我在霧臺》,教育部USR計畫「里山根經濟-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的軸帶深耕與農林地碳匯人才培育」,統籌企劃:陳美惠,文字:翁禎霞。

網站連結: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