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霧台阿禮部落|山中古國不曾被遺忘,用生態旅遊找出生存之道

走過莫拉克風災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挾帶風雨襲台,巨大降雨量釀成嚴重災情,洪水肆虐造成道路中斷,更重創山林,許多部落地區遭到吞沒,原民被迫離開家鄉。災後重建是一條漫漫長路,但在不懈努力與各界協助之下終於逐漸站穩腳步。精選5篇文章,一起來看屏東霧台山中居民,如何重返母親懷抱的故事。

雲端部落──那是母親

「我永遠不會忘記2009年8月13日的那一天,在帶領族人搭上直升機撤離部落的前一刻,我跪著向上蒼發誓:我一定要再回來。」屏東縣霧台鄉阿禮部落的大頭目包基成從未忘記過離開的那一天,對魯凱族人而言,「風災肆虐後的部落就如受傷的母親,我們如何能放下母親不管?」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為屏東縣霧台鄉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山崩地裂、路斷橋塌,在撤離的那一刻,沒有人能確定是否還能再回鄉,所幸魯凱族人從未忘記如母親般的部落,不管用走的、用爬的,無論如何就是要回家。


阿禮部落的大頭目包基成。

14年過去了,阿禮部落一直都在雲霧之間靜默佇立;如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所說:「除了人少了一些外,部落幽靜一如往常,百年石板屋依然遺世獨立,春去秋來,石階上的灰塵彷彿早晨才剛有人掃過。」

風雨已遠,阿禮還是阿禮。

歷史的原點

屏東縣霧台鄉的阿禮部落位於隘寮北溪上游,魯凱族聖山霧頭山的西北側,海拔約1200公尺,是南台灣最高的西魯凱部落,部落的傳統領域自井步山以東,經霞迭爾山、霧頭山遠至知本主山、小鬼湖,層層疊疊的山巒是上天賜與阿禮最珍貴的禮物。

據說魯凱族人自800年前遷移至此就未再遷村,是唯一未曾遷村的山中古國,像群山環繞的歷史原點,始終與山同在;而生活在雲端部落的西魯凱族人,數百年來則以農作、編織、雕刻等技藝,安安靜靜地傳承祖先留下的智慧與山林文化。


百步蛇是魯凱族的文化意象,有地位的象徵。

包基成記得自己八歲以前的童年都在部落裡,1971年以前,阿禮部落並沒有電,他點過蠟燭讀書、也曾以木炭寫過書法,後來為了求學,才下山轉到市區的仁愛國小就讀,包基成記得當時許多原住民多半在市區的勝利路竹行一帶租屋,有段時間他們還會自稱「竹林幫」,但即使下山認識了文明,在魯凱族人的DNA裡,家永遠在部落,山中部落永遠是家。

敲開山中古國的大門

阿禮村由上部落Balio(巴里歐)與下部落Umauma(烏瑪烏瑪)組成,兩個聚落相距300公尺,莫拉克風災之前約有兩百多人居住於此;由於當地自然生態豐富,過去常有登山客或熱愛自然山林的人士造訪,為了有限度地發展觀光,2008年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原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就曾委託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領軍的團隊進駐,協助部落進行資源調查及生態旅遊規劃。

「陳美惠老師是為部落開啟生態旅遊大門的人,透過資源調查及遊程規劃,部落族人莫不期待阿禮將有不一樣的未來。」大頭目包基成當時還在學校教書,他知道這是發展觀光、維護部落雙贏的方式,自是樂觀其成;只是人算不如天算,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竟把所有的寄望都打回原形,更嚴重的是,路斷了,山崩了,面對阿禮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難,大崩壁在前,族人被迫遷村,「部落還能是部落嗎?」


由於台24線末端道路並不穩定,至今在進入阿禮部落前,都必須經過一道管制的紅門。

包基成回憶,大約是從1996年的賀伯颱風後,部落便開始有了遷村的聲音,不過當時遷村與否分成兩派,始終沒有具體的答案,沒有想到一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風雨,一夕之間決定了遷村的命運。

那是受傷的母親

2009年8月的風雨,阿禮部落的族人受困了好幾天,一直到8月13日才由直升機分批接下山;人是平安了,但是當時通往阿禮部落的道路已斷,政府在後來推動永久屋部落的同時,希望族人能放棄山裡的家,雖然大家心裡都有最壞的預想,「但不會有人願意放棄受傷的母親的!」包基成激動地說。

於是在後來的重建綱領中,包基成和魯凱族人不斷地建議「離災不離村」,「我們可以先撤離,但絕不放棄。」他甚至還曾上書總統:「儘管母親斷手斷腳了,但難道要我們真放棄受傷的母親嗎?」

所幸一路陪伴部落的陳美惠老師並未放棄,莫拉克災後,她向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原林務局)申請災後監測山林計畫,讓選擇留在部落的族人得以在計畫的支持下,留在山中生活,以監測為起點,一方面遏止盜採盜伐,一方面為雲端部落留下僅存的人間煙火。

阿禮再起

莫拉克災後,「留下」或「撤離」一度成了部落的新紛擾,也是村民最痛的決定,那像是在決定你是否要放棄母親?或是要永遠離鄉?每討論一次就猶豫一次,此時,陳美惠老師帶領的團隊繼續在部落間遊說,了解族人的想法,在部落與山林之間慢慢理出一條可能的路,最後定調以林下經濟、里山經濟,為災後的山林部落尋找新的生機。


Sasadra古道是上下部落的要道之一,如今成為社區生態旅遊走訪的路線。

「若要說災後的部落生機,真的是從林下經濟、生態旅遊開始的。」包基成形容那是部落生命的轉折,猶如在幾被放棄的山林間,仍然發現有直挺挺的小花在懸崖邊展現熠熠生輝的生命力。

2010年起,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原林務局)的支持下,阿禮部落開始有人重回原鄉監測與巡護,同時重啟生態旅遊及紅肉李產業,並導入中草藥栽種及養蜂等林下經濟,多管齊下為這個受傷的部落注入了強心針,一天天、一年年,當蜂箱在阿禮部落開啟,等待蜜蜂採蜜的同時,山林彷彿終於等到了回鄉的人。


幾乎已與阿禮部落畫上等號的民宿「穌木古山居」,主人包泰德經營旅宿也在林中養蜂。

不過在山林甦醒後,如何管制進出的旅人仍是一大問題,包基成記得曾經有大批遊客闖入,直接在頭目家屋前廣場搭帳露營,遊客以為阿禮已不再有人居住,而堂而皇之地如入無人之境,另外盜伐、偷竊者仍時有所聞,在人煙漸起之際,山中古國亟需一個保護、觀光的平衡點。

在公部門的協力下,部落歷經五年凝聚共識,全台第一個原住民族地區的「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終於在2020年7月8日正式公告,霧台鄉的阿禮、神山、大武等部落均被納入景觀區,依法管制並受到保護,同時也藉此建立生態旅遊的機制,有限度地發展觀光,既發展族人經濟,又適度保護山林,未來阿禮是否再起?包基成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我們已在對的路上。」


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讓旅人認識部落裡的魯凱文化。

土地即生命

每天早上站在永久屋部落的廣場上,可以遙望北大武山,再遠眺井步山,包基成從沒有一天忘記自己是阿禮部落的大頭目,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他形容自己生在部落、長在部落,將來必定魂歸部落;在過去數百年的歲月裡,阿禮部落始終是由魯凱族人自治,直到民國3年(1914)以後才由異族(當時是日本人)統治,如今受政府管轄。他說:「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遷,對魯凱族人而言,土地就是生命,與土地切割了,那就不是原住民了。」

對原住民而言,吸引他們留在山林的不是自然之美,而是「大樹就是要長在原生的土地上」,包基成的堅定眼神從未猶豫,他說:「我們的最終歸宿就是原鄉,那是最愛的母親。」


阿禮部落的大頭目包基成有著真情愛家園的心。

*本文來源:《與黑鳶同行的人─我在霧臺》,教育部USR計畫「里山根經濟-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的軸帶深耕與農林地碳匯人才培育」,統籌企劃:陳美惠,文字:翁禎霞。

文章連結: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