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美惠老師口中聽到的李金豐,是個口才便給、幽默風趣的解說員,想不到一見面,他就告訴我,自己是一個很害羞(有點社恐)不太愛說話的人,選擇解說員這個工作恰好可以幫助他有所突破。
以臺灣現階段的解說員生態,大多必須身兼多職斜槓才能維持生活,李金豐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斜槓解說員,天平的兩頭,一邊是生態與歷史解說員,另一邊則是少量多樣耕作的有機小農。說自己很害羞,但是一談起他的有機農園,卻是眼睛放光、滔滔不絕,他說耕地的面積其實不大,以自己應付得來為原則,農園裡少量多樣的各種作物,主要是以玉女小番茄及愛文芒果為主打,因為做出口碑,所以日子過得忙碌充實。投入農耕十多年,最近這六年才進入有機領域,除了不斷研究如何克服有機耕作的難題,朝穩定(產量與品質)發展,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為了山林養雞他還自己發明了移動式雞舍,他帶著靦腆的笑容解釋道,「這樣一來,也可以順便給土地施肥。」
平日的解說範圍圍繞在恆春半島的歷史與自然,牡丹社事件或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都是他的守備範圍。他表示,以牡丹社事件的解說為例,因為資料文獻少,反而有更多不同的版本,對解說員來說,增加更多不同的學習空間與動力。另外,也風聞李金豐對動物的解說能力特別強,為什麼能夠如此駕輕就熟呢?
豐富的生態解說知識其實多來自生活經驗,生長在獵人世家的他,從小跟在父親身邊學習山林智慧,特別在觀察力及動物生態知識上,潛移默化到成為本能,「這些都不是書本上可以馬上學到的,我可以從生活經驗分享出去,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東西,而不是資料轉述。」「同一句話的解說,若非原住民背景,那旅客感受到的質量上可能會差很多。」
他提到,許多人對獵人的印象是「掠奪山林資源的人」,其實獵人們在進入山林裡時,是很有原則的「有所取,也有所不取」。他舉例道:「例如在山裡採山黃梔、無患子,我們不會貪圖方便直接從根部伐取,而是爬上樹梢去擷取所需,留下果實植株讓下一個需要的人或動物採食。」「以永續、循環為基本守則,『大方取用、當用則用』,而不是矯枉過正地一點兒都不能碰。」
「盡信書不如無書」,通常他會閱讀各種相關書籍之後,再加上自己的文化背景,重新詮釋出屬於李金豐式的一套解說內容。獵人變身解說員的他,特別有自信的是生態觀察上的經驗,「獵人的知識都是經過漫長時間的驗證,可信度不見得比學者差。」「在解說方面,碰上自己不熟悉或不認同的知識內容,如果只是透過讀資料之後再轉述,解說起來都會虛虛的。」
李金豐表示,解說工作最開心的是能夠得到遊客正面的回饋。四十多歲才從機械模型的專業轉型到今日的斜槓生活,李金豐既是農人、獵人,也是解說員,過著「農耕」與「解說」兩相平衡的生活,他開心地說道:「我非常滿意現在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