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篇
黃家玉(牡丹鄉外語解說員)
家鄉歷史的帶路人

車子沿著台199縣道進入屏東牡丹鄉時,壯麗的石門峽映入眼簾,石門峽是牡丹社事件第一役的歷史現場,我回想起去年在此地聆聽排灣解說員黃家玉生動地闡述,當時祖先是如何善用此一地理天險優勢,以槍枝、石塊抵禦日本遠征軍的壯烈戰事。印象深刻的是,她以清晰的口條栩栩如生地帶旅客穿越歷史現場,解說態度十分專業嚴謹,解說導覽之後,唯恐解釋不夠周全,還特別line知石門峽的意涵(排灣語macacukes,有相互支撐之意,另也引申出抵禦外侮的意涵)。

第一眼看到家玉時,可能會被她不苟言笑的嚴肅面容所誤導,以為她是一個很跩的女生,再次見面訪談,才發現其實他是個內心柔軟、秉守原則的小女人。訪談時她告訴我,很多人對原住民都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原住民一定都很會說笑話、愛唱歌跳舞,這一點有時候會讓她感覺很不舒服。

外文能力極佳的黃家玉,求學時期其實是個學霸,長大後留學英國倫敦多年,當詢及海外求學除了專業能力的增長,還有什麼其他的收穫時,她表示最大的改變是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離開家鄉出國留學之後,反而對自身文化、身份認同上更加肯定,不再迷惘了。」她舉了一例,原住民的膚色大多黝黑,小時候家玉曾經認定白皮膚才是美麗的標準,來到英倫留學之後,反而時常接受到同學的讚美欣賞:「好喜歡你健康的膚色喔!」她這才發現,個人特色就是無可取代的優點,漸漸地對自己也愈來愈有自信。

黃家玉從英國返鄉之後,除了解說工作、設計遊程,也在部落開設小型語言教室教授英文,她也提到原住民語的重要,因為從小是由奶奶帶大,因此她的排灣母語是沒有問題的,但她發現,現在許多族人在家庭裡已經很少說母語了,這對文化的傳承可能不是件好事。

牡丹社事件是臺灣相當重要的一段歷史,身為排灣族人,在解說這一段改變臺灣命運的關鍵戰役時,因為是族人親歷的歷史事件,既是解說員,又是「當事者」,心中是否會存在著較為複雜的情感?

黃家玉回答,當解說現場就是自己的故鄉時,的確帶入感會比較深,許多的在地觀點也能更生動地詮釋,的確有其優勢的,但同時,也因為研究牡丹社事件的人不多、可以參考的歷史文獻太少,大多是靠口耳相傳,因此其真確性也受到考驗。她另外提到,因為石門古戰場是一個開放領域,無法禁止沒有專業訓練的導遊對著遊客解說,但有時候在一旁聽到牡丹社事件被胡亂拼湊的解說時,心裡還是會覺得一陣翻攪。

牡丹社事件是一段沉重的歷史,而且並不是每一位遊客都會感興趣,因此在解說導覽時,她會根據觀察客人的屬性,將解說內容的深淺與長度做適度的調整,而她也發現,相對於大部分的臺灣團體,來自歐美的旅客對牡丹社事件大多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也會提出許多問題與反饋。

國外留學的養分滋育了黃家玉的解說專業,更重要的是離開部落之後,反而讓她更加肯定部落傳統文化,帶著自信邁步向前,成為故鄉最佳的詮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