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縣市:
    屏東縣/恆春鎮
  • 地址:
    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社興路128號
  • 所屬政府管理單位:
    屏東縣政府/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 社群媒體:

代表性遊程:
 

社頂部落_夜間生態遊程

夜間生態遊程:由部落解說員帶領遊客進入社頂夜間的繽紛世界,去看看有「鬼火」之稱的螢光蕈,舞動的「暗夜精靈」螢火蟲,還有像「交響樂團」演奏的蛙類。當暑假來到墾丁夜晚不知何處去時,別忘了參加社頂的夜間體驗遊程,就在繁華的墾丁大街不遠處,靜謐的星空、奇妙的生物,絕對要讓您驚豔。

環境生態特色:

社頂公園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旁,裡面有許多豐富的自然生態值得一覽,包含難得一見的螢光蕈,只有在夏季大雨過後才看得到,會在夜晚發光,非常漂亮。每年九月時社頂公園內的凌霄亭也是著名的賞鷹景點,可以看見赤腹鷹過境出海的壯觀場面。偶爾,在社頂公園內還能看見野生的梅花鹿呢!

墾丁森林遊樂區在日據時代便開始有系統地經營,當初的目的是以學術研究為主的熱帶植物園。已開發的遊樂區佔地有76公頃,雖有完善的步道設施,可是全程走完至少得花3小時的腳程,在體力上需要自我斟酌一下。全區分2個遊覽區及17處遊覽據點,共有1200多種熱帶植物。景觀之中以銀葉板根、石筍寶穴、觀海台、垂榕谷、一線天等景觀較為著稱。

組織單位簡介:

民國73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社頂部落因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部落及周邊皆劃入國家公園區。依墾丁國家公園土地分區使用管制,社頂部落屬一般管制區,且多為國有土地,社頂部落被林班地、事業用地或保留區所包圍,既有狩獵、伐木、畜牧等產業活動,受到高度限制。對應當時社頂蓬勃的大眾旅遊,國家公園成立後,居民常因採獵、自然資源販售、濫墾違建及開發管制,常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發生抗爭和衝突。

另外,如何引流墾丁大街的遊客到其他區域以降低環境衝擊,同時帶給國家公園周邊社區永續發展機會,並讓遊客體驗較深度、多樣化的遊憩活動已是資源管理單位亟欲努力的方向。墾管處依據行政院版生態旅遊白皮書之生態旅遊發展原則與精神,於94年選擇以社頂部落及其周邊區域做為墾丁國家公園第1個生態旅遊的試辦地,初步建立社頂地區動植物資源、傳統文化產業等資料,並依據田野調查所獲之人文及動植物解說據點規劃步道動線。

為了落實社區參與,再於95-96年委託屏科大團隊以社區營造的做法,開始進駐陪伴社頂部落,藉由彼此合作逐漸累積互信,從此一步步與居民共同實踐生態旅遊的夢。

人文特色:

龜仔角社原為排灣族住民之居住地,原址於現今恆春熱帶植物園區內,直到西元1895年日人接手台灣,並於民國前8年(西元1908年)在此設立「熱帶有用植物標本園」,所有住民於焉遷居至現今社頂,後亦有客家、閩南等族群相繼遷入,形成目前社頂族群多元化之現象。社頂地區行政區位屬於恆春鎮墾丁里9、10、11鄰,根據民國92年戶政人口統計,社頂地區有135戶人家,共435人。

社頂地區從事農林漁牧等一級產業人口約佔14%,大多於公有地上從事放牧或於林試所或林務局工作為主。二級產業人口約佔15%,三級產業人口佔多數,約佔40%。目前社區現存產業有民宿業、餐飲業、雜貨店鋪等產業。

社頂地區人口有半數雖設籍在此,但遠在外地工作。社頂地區在人口教育程度部分,多數居民教育程度以國小至專科畢業人口為主,其中高中以上學歷之人口比例佔30%以上,是發展生態旅遊之人才庫,整體教育程度類似於整個恆春鎮地區,但大學、研究所畢業以上人口則低於恆春鎮;另外,不識字與自修者仍不乏有人。

協會/組織 起始年份:

民國96年。

輔導團隊:

里山生態有限公司。

涵蓋的社區:

社頂部落。

組織人力:

15位解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