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縣市:屏東縣/牡丹鄉
-
地址: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旭海路99號
-
所屬政府管理單位:屏東縣政府
-
特色產品:紅龍果、飛魚
-
社群媒體:
代表性遊程:
琅嶠卑南古道巡禮一日遊:
昔日台東與恆春之間的交通道路為「琅嶠卑南古道」,這條沿著太平洋海岸開設的路徑,是早期各族群往來後山地區遷徙移民、經商貿易的重要通道。這一段海岸線是目前台灣少數仍未有公路開通的地區,已公告劃設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生態環境保存良好,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近年興起古道歩道探索,每年吸引數萬人到訪。
這片美麗的海岸線長約 8 公里,有著高度的自然風貌以及多樣地形的變化,海岸上觀音鼻及牡丹鼻兩處突出的海崖,崩解下的岩石在海水長年沖蝕下,形成圓滑的南田石,滿佈著不規則石英結晶紋路。堆積於海岸線上佈滿成卵石的礫石灘,當海浪拍打上岸時,石頭相互碰撞發出叩叩的碰撞聲,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
環境生態特色:
為臺灣僅存的高自然度海岸帶,其高自然度不僅止於海岸線附近,還包括上游集水區,故其完整性在臺灣是絕無僅有的。境內低海拔原始海岸林生態系極具代表性,有著歧異度極高之陸蟹種類。當地地形景觀以小型河川與侵蝕性海岸為主,梅雨與颱風常會帶來豐沛的雨量,隨著梅雨、颱風及冬季東北季風與季節性海浪,旭海─觀音鼻呈現多變的河口礫石灘地形,在時間、空間下變動多樣。
本區植被以林投等海岸林植被為主,經調查發現有老虎心、恆春福木、浸水營石櫟、繖楊、臺灣假黃鵪菜、鵝鑾鼻野百合及大血藤等恆春半島才有之特有種植物。
鳥類方面發現稀有八色鳥及褐林鴞;哺乳類則記錄到黃喉貂、食蟹獴、麝香貓、臺灣山羊等保育類野生動物。古道沿線及溪流旁也可目擊到鼬獾、食蟹獴等珍貴生物,顯現本區在未遭受人為干擾下,仍擁有許多珍貴稀有動物資源。
組織單位簡介:
旭海社區坐落於牡丹鄉的最東側,海拔最低的地方,緊鄰著太平洋,是個依山面海的漁村型部落。
旭海村的地名於清朝、日治時期被稱之為「牡丹灣」,macaran。這個地方最初的開發是由恆春半島斯卡羅族群人來這裡開墾定居而開始形成一個聚落。也因位處「琅嶠卑南古道」,恆春阿美族人、排灣族、平埔族及閩南、客家等族群在此南來北往,也在此停留開墾,最後形成了一個多元族群融合的聚落。
旭海的海岸,由北到南,分別有鵝卵石海岸、群狀珊瑚礁沿岸、沙岸、海蝕平台及鵝卵石珊瑚礁混合海岸,在此短短的海岸線中,擁有此多樣的海岸景觀,也被屏東縣政府重視,於2012年劃設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並開始投入生態旅遊工作。
社區除了古道資源外,社區還有旭海草原遊樂區、旭海溫泉、牡丹灣海岸、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旭海日出等,更是自行車及機車愛好者前往旅遊必選路線,每到秋冬季節遊客絡繹不絕。
人文特色:
旭海舊稱牡丹灣(Mudanwan)、阿美族人則稱為瑪查倫(Masaran),清領至日治時期均劃為番地,因位處恆春地區通往臺東的古道上,開發雖晚族群卻具多樣化,光復後獨立設村,稱為旭海村。現有聚落南部地區為中科院飛彈基地,而被列入管制區。
旭海非原生部落,主要於日治時期潘阿別自豬朥束社前往旭海拓墾,除斯卡羅族親追隨外,另也有阿美族人、平埔族人與閩客漢人一同前來。1954年後,部分排灣族人自獅子鄉移居,另有中國大陸各省籍軍人因駐守該地而後定居;爾後,隨著政府興建九鵬基地,原居住於大流溪的排灣族人也部分移入旭海。隨著對外通婚,陸續增加賽德克族、噶瑪蘭族及新住民等。整體而言,人口分佈以阿美族比例最高佔49%,其次為排灣族45%。
旭海部落有基督教信仰,主要教徒為大流溪移入之排灣族人,絕大多數人均信仰道教或佛教。主要節慶活動包含母親節、端午節、萬應公中元普渡、旭安宮土地宮聖誕及中秋節,與一般漢人社會無異,另有和原住民族群有關的特色節慶為阿美族的漁民節與跳卾咾。
旭海部落三面環山、一面濱海,因應天然環境條件,所以早期居民多從事農林漁牧等一級產業為主;1997年曾因解除甲種入山管制後,開始發展觀光產業,近年因應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劃設,社區以漁牧為主、農林為輔的產業型態也逐漸轉型為導覽解說、民宿、交通接駁、餐飲及零售等三級產業。
協會/組織 起始年份:
成立於民國86年1月25日。
輔導團隊: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中心。
涵蓋的社區:
牡丹鄉旭海村。
組織人力:
社區下設觀光產業組,共有1名組長、1名會計、1名專員、1名窗口、1名地陪、13位古道解說員、12位部落解說員、4位民宿業者及村長、理事長,共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