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縣市:屏東縣/牡丹鄉
-
地址: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高士路67號
-
所屬政府管理單位: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
特色產品:雨來菇、紅龍果、高士佛澤蘭、牡丹山林雞、段木香菇、蜂蜜及臺灣鯛
-
社群媒體:
代表性遊程:
幸福的見證:傳統婚禮體驗
一場過火儀式,使進入部落。帶著辦喜事的心情,穿著融合客家花布與藍衫的高士排灣族獨特服飾,一起搗麻糬、製作祈福粽、準備小米、檳榔、山豬等嫁妝進行揹婚迎娶。在部落耆老們的祝福下,見證百年歷史的VUVU傳統婚禮!
野牡丹神社紀念公園體驗活動(八瑤灣事件探索)
探訪神社遺址、白色日式鳥居,在瞭望台上俯瞰山腳的八瑤灣,遙想歷史懷古思情。
段木香菇產業與品評
段木香菇是早期高士部落重要的經濟來源,遊客到此,可以體驗將菌種植入木頭中,再用蜂蠟封住孔洞的工序,這個過程可以認識段木香菇種植的不易,了解溫度、濕度的掌握,以及定時巡視,才能造就風味絕佳的香菇。讓遊客化身品嘗大師,在品嘗段木香菇和太空包香菇的過程中,感受兩者的差異並給分,兼具專業及趣味性。
產地餐桌:部落風味餐
在地食材、在地故事,產地直送餐桌,除了健康安心,也兼具味覺美感。
環境生態特色:
高士村區內由西北高、東南低的山谷地組成,由北至南有牡丹池山(海拔 553 m)、高士佛山(海拔 514 m)、八瑤山(海拔 413 m)三座山地,與山麓之間的谷地平均海拔約 400 m。核心社區位於高士佛山與牡丹池山谷間的平原地,位於九棚溪上游,在水系最上游的平原谷地形成積水的濕地,高士部落居民稱為天然湖。此濕地內生態多元且豐富,為重要的生物棲地。
當地自111年開始推動部落家庭農園,並結合屏科大調查「以高士佛命名植物」達18種,包含高士佛紫金牛、高士佛赤楠、高士佛澤蘭等特色植物,並進行環境監測與復育,以維持在地生物多樣性。
組織單位簡介:
高士部落為排灣paljilauljilau群的古老部落,依據遺址考證估計有六百年的悠久歷史。隨著時代變遷,地少人稀,近年來失業之懷才青年逐漸增加,尤其在農耕轉作之後,地方產業遭遇重大衝擊,打零工之人口及靠老人津貼生活的家庭逐年增加。在民國90年至98年,部落看見耆老凋零與文化快速流失,造成青少年逐漸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各單位與屏東縣政府的支持下,部落致力文化保存工作,從傳統祭儀、服飾、歌謠等的採集,一點一滴累積部落文化的深度。
在八八風災後,也讓部落面臨更多的挑戰,歷經八八災情至今,部落遇到豪雨便得全村撤離,協會秉著追尋文化源頭中師法「巴舒亞」精神(即忍辱負重),從過去部落興衰歷史中記取教訓,並賦予新時代意義-運用高士社區擁有大自然所賦予的優勢,再加上社區協會幹部領導以及社區居民的努力下,希冀社區將原有的大自然生態保育及社區傳統產業文化賦予新意,帶動社區經濟效應。故部落從過往社區營造累積的多年能量與文化內涵,轉換結合生態旅遊與林下經濟,推動地方創生工作,將部落的人文地產景等豐富的特色資源,如人文面的土磚屋、歷史穀道、小神社、牡丹社事件、傳統婚禮、鑫工、迎祖靈、送瘟神與五年祭祭儀;產業面的段木香菇、山林養雞、林下養蜂與傳統農作物復耕等結合在一起,帶動青年返鄉就業,投入部落產業發展,並反饋至社會福利工作。
人文特色:
高士部落為排灣族 paljilauljilau 群的古老部落,依據遺址考證估計有六百年的悠久歷史。高士部落曾遷徙多次,亦留下多處遺址,同時為牡丹社事件發生地,擁有充沛的歷史文化資產。
村名舊稱gus gus,為除草之意,也表示部落很勤勞,因為要努力的割草,後改音為kus kus。在1871年時,族人尚居在linivuan 舊社,因誤殺54名琉球人,日軍於1874年率軍攻打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引發「牡丹社事件」,linivuan 舊社在日軍攻擊下全部燒毀,故該地也稱之「受難之地」,居民也因此搬離該地。
主要生活區域為88風災前的社區,含上部落、下部落及派出所部落,以及災後重建的高士佛路部落;社區內包含高士國小、祖靈屋、土磚屋、部落旅遊資訊站、部落餐廳、歷史穀道、牛頭公園、長老教會、文化健康站、儲蓄互助社、鑫工坊等公共活動場域。高士佛部落位於原日治時期高士神社的舊部落,周邊包含野牡丹神社紀念公園、高士佛遊客服務中心、高士佛社福服務站、高士佛青年農業體驗示範農場、段木香菇菌種中心、生態池等資源。且高士村的行政轄區內,還有百年茄冬樹、高士天然湖、Saqaceang舊部落、熱帶母樹林等資源。
部落有迎送祖靈、播種祭、小米祭、送瘟神與五年祭的祭典活動,還發展出傳統婚禮、傳統服飾與鑫工等文化體驗活動。高士村地處山地,平原比例稀少,經濟發展頗多限制。日治時期有從事稻作,早期因以農作物及獵物與客家人換取布料製作服飾,所以傳統服飾別於一般排灣族服飾,以紅藍白為主色帶點客家風格,有「南排灣紅寶石」著稱。
目前主要農作物以雨來菇、紅龍果、高士佛澤蘭、牡丹山林雞及臺灣鯛為主,加上林下經濟的段木香菇、林下養蜂、木耳及放山雞蛋讓部落的產業越來越豐富。
協會/組織 起始年份:
民國84年開始。
輔導團隊: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中心。
涵蓋的社區:
高士社區。
組織人力:
6位解說員及1處社區風味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