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縣市:屏東縣/牡丹鄉
-
地址:屏東縣牡丹鄉牡丹鄉石門村26號
-
所屬政府管理單位:屏東縣政府、屏東縣牡丹鄉公所
-
特色產品:古地圖餐具組、風炊米、野炊折疊餐具組
-
社群媒體:
代表性遊程:
四百年來台灣史上有許多歷史事件都與海外糾葛在一起,其中「牡丹社事件」即為一著名案例。
1871年年底一艘日本宮古島船漂流到八瑤灣附近,船員遭原住民殺害事件,1874年春,日本則以殺害琉球國的琉球族為由,發動軍事活動出兵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
今日,我們跟著專業導覽解說員的腳步,走進歷史場域探索這段150年前發生在南臺灣的歷史大事件始末,站在石門天險隘口感受琅嶠傳奇。猶如坐著時空機穿梭古今,從歷史現場域認識這個對於臺灣、琉球、清朝與日本百年命運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環境生態特色:
位於南臺灣,東鄰太平洋、西接台灣海峽,兩邊的地形、風向等氣候類型差異頗大。因此所形成的動植物類型亦有所差異,特別是植物的分布與生長呈現頗大的不同。
在西岸的台26屏鵝公路到縣道199號車城段至牡丹水庫的區域,因為冬季時有東北季風沿中央山脈南下而形成的落山風吹襲,對於植物的生長有相當大的影響。從牡丹水庫至與台9 線公路相接的嶹卡,此段區域受到落山風的影響較小,植生較茂密,可見到如臺灣獼猴、臺灣藍鵲、大冠鷲等較大型的動物,生態環境較自然又豐富。
本區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其中爬蟲類有2 目9 科32 種;兩棲類有5 科13 種;蝶類有9 科202 種 ;鳥類有16 目47 科133 種之多,包含珍貴的八色鳥、褐林鴞,且亦有黃喉貂、麝香貓、穿山甲等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出現。其他哺乳類動物尚包括臺灣獼猴、白鼻心、鼬獾、臺灣野豬、刺鼠、山羌等。另外由臺灣生態學會調查阿朗壹古道陸蟹,發現有11 科42 種陸蟹。
組織單位簡介:
屏東縣政府於107年8月2日完成劃設「屏東縣落山風風景特定區」為建構完善導覽培訓機制,縣府與交通部觀光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牡丹鄉公所等機關共同攜手合作培訓專業導覽人員。
牡丹社事件故事導覽人員為牡丹鄉、滿州鄉及恆春鎮等在地居民,培訓內容包括:牡丹社事件文化歷史、生態環境調查監測、解說技巧等方面,經過至少64小時的長期培訓,且通過嚴格的考核,才可成為合格導覽人員,劃設至今已培訓32名專業導覽人員。
通過培訓合格的專業導覽人員都是屏東觀光推廣的品牌大使,也肩負生態巡守及文化傳承等重任,是落山風風景特定區重要的靈魂人物,由在地人解說在地故事,達到兼顧發展工作機會、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的目標。
人文特色:
距今三百餘年前,牡丹鄉與滿州鄉全境尚為一片原始森林,居民則以排灣族為主,另有阿美族、平埔族及漢人等多元族群。在荷治時期與清治時間,將恆春半島楓港溪以南的部落稱之為「琅嶠十八社」,牡丹鄉的排灣族人分居於茄芝萊(Jakachiral)、新保將(Sinvaujan)、高士佛(Kuskus)、四林格(Stagl)等地都屬於其中之一,為頭目領導的部落社會。直至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之後,才逐漸受到外來統治者的重視,清朝治台時未明確劃定原住民行政區,至1895甲午戰爭臺灣割讓給日本後,臺灣總督府正式劃分為茄芝萊、牡丹、高士佛、牡丹灣、八瑤、四林格等六社。每個社均設有警察分駐所,負責管理該部落的行政、警政、教育等工作。本地重要特產包含山蘇、段木香菇、紅龍果、青龍小辣椒、港口茶、雨來菇與小黑豆等。
協會/組織 起始年份:
民國112年10月12日開始。
輔導團隊: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中心。
涵蓋的社區:
牡丹鄉、車城鄉、滿州鄉與恆春鎮。
組織人力:
32位解說員。